close

病貓依然funny  
妞妞在週末時生病了。

因為要出差,所以只能就把他放在基隆。基隆的阿公阿嬤在半夜十分緊張的帶他去掛了基隆長庚的急診。

對於小孩子的生病,我可能擔心的點跟一般人不太一樣,
我會很煩惱一些根源性的問題,也就是:「怎麼會這樣」;還有最終結果的問題,也就是:「會變成怎樣」。

當然我也曾經是很慌張的新手媽媽,對於小孩的一點點異樣就緊張兮兮(還被當時的老闆安撫),但讀了越來越多的書,還有工作的關係,漸漸的我對於小孩子的"微恙"顯得有點表面上的不在乎,因為只要是可以接受的普通因素引起(「怎麼會這樣」的部分),而且結果是可以讓他有更強壯的抵抗力(「會變成怎樣」的部分),我覺得就讓他自然的過去就好。

那麼,對於小朋友的發燒,我們到底該做些什麼呢?
以下是臺灣兒科醫學會的專業說法(其實這篇應該放在professional的,跟我熟的人就知道,笑)

首先我們要知道,體溫高於38℃才叫做發燒,介於37.5-38之間的有可能是低度發燒,但除非是非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如:中暑、剛泡完澡、衣服穿太多等),否則由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不需要積極退燒,因為,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
雖然發燒會增加氧氣消耗量、二氧化碳的製造量和心臟輸出量,但這些對健康兒童的影響很有限。很多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也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壓抑免疫反應,所以在動物實驗中用大量退燒藥反而會增加敗血症的死亡率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目的在加強我們對於疾病的抵抗力。

以前常聽阿嬤他們講說,發高燒會把腦子燒壞,事實上是把其中的因果搞錯了。
在古代,發高燒把腦子燒壞的孩子,很有可能是得了腦膜炎或腦炎這類的疾病。這類疾病的症狀是發高燒,如果不即時治療會有一些後遺症,但不是所有發燒的孩子都是得了這類疾病,因此只要把原因搞清楚了,危險的因素排除了,讓孩子自然的痊癒就可以了。
我曾經聽新生兒科的醫師說過,小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活動力,如果他依然活蹦亂跳,就不用太擔心是什麼太嚴重的疾病。
發燒是一個很明顯的警訊果孩子發燒又軟綿綿的一直想睡覺,就一定要馬上、立刻、儘速帶他去看醫生,但是如果他還在奔跑,讓他貼上退熱貼,或是擦個溫涼的毛巾澡,就可以幫助他排熱、降低體溫。我們的身體他自己會調控可接受的範圍,通常發燒不會超過41℃,以下臺灣兒科醫學會是列出的危險病徵(括號裡面是我自己想的):

發燒的有無、體溫的高低都不一定能代表疾病嚴重度,兒童生病時,重要的是觀察有無重症的危險病徵。
無論有無發燒,如果兒童出現下列情形,宜儘速至兒科專科醫師處診治:

- 三個月以下嬰兒出現發燒
- 尿量大幅減少(我猜這是腎臟的問題)
- 哭泣時沒有眼淚(像妞妞愛假哭不算 XD)
- 意識不清,持續昏睡、未發燒時燥動不安、眼神呆滯(這應該是腦膜炎的症狀,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 痙攣、肌抽躍、肢體麻痺、感覺異常(這個好像是神經方面的疾病)
- 持續頭痛與嘔吐
- 頸部僵硬(這點跟上點好像也是腦膜炎的症狀)
- 咳痰有血絲(呼吸道疾病)
- 呼吸暫停、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吸氣時胸壁凹陷(氣胸???)
- 心跳速度太慢、心跳不規則(心臟病)
- 無法正常活動,例如不能爬樓梯、走小段路會很喘
- 皮膚出現紫斑嘴唇、手指、腳趾發黑(中毒?)

也貼上38度以上就可以考慮退熱的資訊(from 臺灣兒科醫學會網站):

- 慢性肺病、成人型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
- 併發心臟衰竭之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慢性貧血者
- 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異常者
- 曾有熱性痙攣或曾有癲癇發作的患者
- 孕婦
- 其他因為發燒而有不適症狀者

除了以上這些人,體溫還沒超過39℃,也沒有特別不舒服,就可以不用太積極的退燒

那麼,該怎麼退燒呢?
我個人的喜好是「讓小孩舒服的正確方式」。
打點滴塞肛門藥物都是超不推的方法。原因是:你不喜歡做的事情,憑什麼強迫小孩去接受(這不只針對發燒,生活上的任何事情都一樣)。點滴只是會增加體內的水分而已,而且大人們你們知道嗎?點滴裡面如果含有的營養成分越高,打起來就會越痛,這是滲透壓的問題,除非小孩子他自己不能吃喝了,否則何必打額外的營養到血管裡去?(其實大人也同理。) 補充大量水分的原因是為了怕退熱流汗時流失太多的水分,電解值(就是大人愛喝的舒跑啦,不過我也看過喝舒跑沒用的報導)他也是為了補充流汗時流失掉的電解值,跟退燒的機制無關、無關、無關。
肛門藥物的作用和口服藥並無差別,如果小孩有嚴重嘔吐或拒絕吃藥等情形才建議使用肛門藥物,否則兒童應優先使用口服製劑。我跟老公說:「不然你以後發燒我都給你插屁股好嗎?」

除了以上兩種不舒服的方式,另外酒精擦澡因為怕小孩不慎吸入有中毒之虞,不應作為退燒之用物理退燒法(如冰枕、低溫毯、散熱貼、溫水拭浴等)只能加速散熱,並不會矯正發炎反應所引起腦部體溫定位點異常上升的現象,因此,發炎性疾病不應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燒法

有些家長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就表示醫師開的藥沒效,所以就去找其他醫師吃其他的退燒藥,其實,每一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退燒藥的使用目的是要讓小朋友感覺比較舒服,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
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沒有特效藥,其中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發燒是疾病過程變化的一項重要指標,一味的盲目退燒反會造成假象,而可能引起誤判如果發燒不退,必須持續就醫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而非怪罪開的退燒藥無效(from 臺灣兒科醫學會網站)。

昨天聽到"李"先生說:「兒科醫學會才是最專業的,不然你要聽誰的?」  XD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卡特莉 的頭像
    卡特莉

    再一次築夢‧卡特莉的家

    卡特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